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要闻

程水源教授受邀参加“5·17”科学补硒宣传进北京暨恩施硒产业推介活动

作者:文/国硒中心 程威特|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5-20| 点击数:

本网讯 5月17日,“5·17”科学补硒宣传进北京暨恩施硒产业推介活动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农村杂志社等相关领导参加活动。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以下简称国硒中心)主任、校党委副书记(正校级)程水源教授受邀出席活动并作主旨报告。硒产业学院有关负责人、国硒中心骨干成员等受邀参加活动。

程水源以《科普之要:回归本元的科学觉醒与产业革新》为题作主旨报告,围绕硒科学认知、产业实践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刻阐述,呼吁以科学精神引领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程水源指出,当前硒产业虽蓬勃发展,部分区域产值已突破千亿,但市场却充斥着“量子”“玄学”“包治百病”等伪科学宣传,严重损害消费者信任基础。在硒元素发现208周年的重要节点,硒产业亟需“科学回归”,实现从“玄化营销”到“科学补硒”的根本转向。他深入剖析了硒科学面临的“万能神化”与“精准定位”的认知错位、“经验玄学”与“分子机制”的科学脱节、“孤立元素”与“生态共生”的系统失联等“三重迷思”。他强调,硒是人体必需但安全阈值极窄的微量元素,合理补充必须依赖精准分子机制和全链条生态理解。在产业层面,程水源警示当前硒产业“四个异化”问题突出:产品异化导致“数字游戏”泛滥,技术异化推动“暴力添加”盛行,标准异化带来“检测混乱”,文化异化甚至出现“玄学包装”。他呼吁加强监管、回归科学,以“源——转——效”逻辑重构硒产业链,推动产业从“富硒”迈向“用好硒”。为推进科学普及和标准建设,程水源提出“回归本元的三简法则”:一是用“硒时钟”形象化表达硒蛋白的节律功能;二是借鉴“当量”体系,建立统一的“硒当量”度量标准;三是推广“三问模型”引导消费者科学决策,即明确硒形态、生物利用率、安全性与适用人群。最后,他呼吁全社会共同构建“硒文明新范式”:在科学层面坚守“必需的毒素”辩证思维,在产业层面重建“土壤——食物——人体”硒循环伦理,在文化层面挖掘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孙树侠作题为《“硒”世珍宝——揭开生物硒与健康的神秘面纱》的报告。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魏有主持硒科普宣传推广与产业发展沙龙,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秘书长朱珍华、中国保健协会科普教育分会荣誉会长于菁、湖南省富硒生物产业协会会长杨俊、湖北省硒产业协会会长储震现场作交流发言。

会上启动了“百城联动去恩施——我去恩施寻硒品”活动,现场签约采购协议总额1.83亿元,授予恩施州16家单位“恩施州硒科普教育基地”、恩施州人民政府“科学补硒公益宣传卓越贡献”荣誉称号,活动期间还举行了“恩施硒物”进京展示活动。

据悉,恩施已连续举办十三届“5·17”科学补硒宣传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