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科学谋划了“十五五”时期的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会精神在我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一致表示要将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全会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抢抓历史机遇、勇于克难攻坚、矢志接续奋斗,为民族复兴伟业、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党委书记 严冀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擘画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十五五”时期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学校在新征程中的使命定位,立足学校特色与优势,自觉融入国家战略全局,紧密对接湖北发展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聚焦“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轻工优选”行业品牌集群,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效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湖北支点建设中展现轻工大担当,贡献轻工大力量。
发规处处长 周明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新征程开启之际召开的关键会议,是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重要会议。会议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也为学校加快推进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发规处将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十五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蓝图,将其作为学校制定“十五五”规划的根本指南,按照“目标科学合理、任务具体明确、举措精准务实”的标准,确保学校“十五五”规划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科发院院长 李建芬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学校科技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鼓励和支持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解决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积极推进科技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研究,更好服务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以实干担当、守正创新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食品学院党委书记 黄继春: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定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遵循原则、主要目标、实现路径,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全会还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发展任务进行了部署,这对高校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作为湖北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食品学院将组织教职工深刻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引导教职工在“十五五”期间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学校和地方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国家“十五五”目标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王晓东:“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关键时期的战略任务进行了关键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今后五年我国发展锚定了奋斗目标,指明了行动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阵地,要抢先一步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重大判断及战略部署,推动全会精神融入课程体系,进课堂、进头脑,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管理学院副院长 黄猛副教授:全会深刻总结了“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并擘画了“十五五”规划蓝图,让我们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会议再次明确“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等重要任务,培养更契合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打造“专业+数智”培养模式,破除学科壁垒,彰显学科特色。同时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培养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和促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经济学院副院长 罗伟副教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宏伟蓝图,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刻指明了从速度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的必然性。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与催生新质生产力紧密联系,凸显了创新在驱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全会紧扣“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瞄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目标,为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指明了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把全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理解并研究全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输送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卓越经济学人才。
生科学院教师 刘梁教授:公报中关于“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重要论述,让我深受鼓舞,深感责任在肩。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将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能够应对复杂制药工程挑战、具备扎实专业能力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卓越工程人才,为国家药品安全与质量保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聚焦我国新药创制与绿色高效生产工艺中的“卡脖子”难题,潜心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制药行业智能化转型,力争在“十五五”期间为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化环学院教师 张垒教授: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刻认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作为环境化工领域的教师与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在教学中,注重更新课程内容,将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融入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与技术创新双重视角,使其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在科研中,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污染深度治理与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方向攻坚克难,力求在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中贡献专业智慧,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添彩赋能。
动科学院教师 张晶教授: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高校教师,我将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动物科学教学科研岗位,聚焦优质种质创新、健康养殖技术、生态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推动畜牧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教书育人中,我将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初心,把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与科研训练,引导大学生树立“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感,培养更多有坚定理想信念、有扎实专业技能、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农业科技人才。
机械学院本科生 颜家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明确要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未来,行业将向“软硬协同+平台服务”转型,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将迎来爆发期。作为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我对行业的发展深感自豪、备受鼓舞,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我将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努力将课堂学习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为制造强国建设挺膺担当。
电气学院研究生 王梦云: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词再度成为各领域关注的焦点。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了我们新的时代使命。图像处理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已被广泛应用于道路检测、农业监测等诸多领域。作为一名深耕粮食产业的在校学子,我正致力于运用深度学习模型,对作物生长、病虫害识别等农业关键环节进行更加高效、精准的诊断与预测,全力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与作物健康。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智能视觉算法、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推动图像处理与农业等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数计学院本科生 钱峥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让我看到,中国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发展与监管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关键一环。作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我有幸保研至电子信息专业继续深造,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在未来的研究生阶段,我将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发展、民生福祉、国家治理等广阔领域,在“人工智能+”的广阔天地中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矢志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