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平台—场景—产业”三维联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以“打造平台、创设场景、对接产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经济学人才。
强化平台支撑,形成产业学院驱动、思政中心驱动、工作坊驱动的“三驱动”模式
着力推动产业学院引路领航。聚焦平台育人功能,牵头成立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学院,是全球电商教育发展联盟发起单位,加入了中国数字经济产教联盟等近十家国家平台。开设“大数据金融拔尖人才基地班”、农产品期货投资等特色方向班,强化数字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专业间的协同育人。
着力打造课程思政中心载体。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有效落地方式,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国之大者课程思政中心”,入选全国红色金融育人联盟会员单位。编制多门核心课程思政微设计教材,推动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开展思政教学研究,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通。
着力用好学生和教师工作坊。成立学科竞赛工作坊,实施“实践鼓励—竞赛奖励—创新激励”素养提升计划,构建“综合—专业—行业—自办”四级学科竞赛体系。实施教师BTC课程思政工作坊、ISW教学技能工作坊等项目,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创新形成“12345”教师培训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水平。
深化场景塑造,构建特色优势育人、素质素养育人和课内课外育人的场景式“三育人”体系
创设特色优势育人场景。突出武汉轻工大学粮食食品学科特色,依托湖北省粮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省部级平台,打造“平台里的课程思政”,强化学生行业认同与使命担当。“微观经济学”“跨境电子商务”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创设素质素养育人场景。践行“需求→赋能→素养”的结构化学习路径,与多家龙头企业共建国家教育部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与知名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场景有效对接,推动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创设课内课外育人场景。开展名师育人,强化湖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名师的引领作用。开展心理育人,探究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路径,规避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开展就业育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引导机制研究。
突出产业引领,通过学业、就业和行业与产业的“三对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
以学业—产业对接促进课程体系与育人渠道联动发展。推进“案例启动—任务驱动—师生互动—实训推动”教学模式,建设“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产教融合型课程和智慧课程群。以“丝路电商”为课程载体,强化学生知识转化与创新能力发展。
以就业—产业对接促进实践体系建设多维发展。开展新文科教研一体化校企合作项目探索,推动“岗课融合、赛教融合、专创融合”三融合实践体系。依托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阿里巴巴等就业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产业适应力。
以行业—产业对接促进知识学习和社会需要协同发展。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及30余家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协会领头、行业支撑、企业聚集”育人生态,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金融学教研室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
经过多年探索,学院逐步形成以“三驱动、三育人、三对接”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路径,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泛化、虚化和空心化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4年获评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团队各2项。获得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各类教学奖项13项,完成省部级教研项目12项,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与就业育人项目15项,发表教研论文近20篇,教师获省部级荣誉27人次。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竞赛参与率达95%以上,获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奖139项,其中一等奖42项。2024年学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达92.50%,个人志趣与目前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学历层次和能力满足目前工作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均在95%以上,毕业生工作满意度92.50%,均处于较高水平。
三是示范推广效应显著。教学成果在11省区17所高校推广应用,获“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近20次。课程思政资源上线新华网,跨境电商项目获中国贸促会推介。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推动“丝路电商”发展,联合抖音、阿里云等举办多场论坛活动。学院多次受邀在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浙江大学等单位作专题报告40余次,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罗伟 高全胜 吕丹)
【媒体链接】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30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