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品味中国”第二季第三讲于金银湖校区基础楼205如期开讲。本次讲授主题为“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历史演变”,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华祥博士主讲,课程负责人唐俊峰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120余名同学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活动伊始,杨华祥以“治理”与“管理”的概念之辨作为开场互动,引导同学们形成善于思辨、善于抓住核心概念的能力,随即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多次集体学习中国历史治理经验的历程,从而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当今条件下回望历史经验之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从古至今,国家治理不仅是一项智慧,亦是一门艺术。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乃一国昌盛隆达之根本。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历代帝相文士诸多精彩的治理思想之论述,因此,我们回顾学习中国历史治理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品味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整场讲座围绕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主要流派”、“历史演变”和“现代启示”展开,内容纵横交织、古今互鉴、史论结合,为现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针对“主要流派”内容,杨华祥引经据典,依次分析了儒家“为政以德”、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明法弱民”、墨家“义以为政”和佛家“慈悲救世”的治理思想;在“历史演变”部分,杨华祥分析了历代治国思想之演变及其演进逻辑,并从中指出中国古代历朝治乱兴衰之两大根本问题——“吏治腐败”(即执政能力建设)、“土地兼并”(即民生问题),联想当下“反腐败”和“以人民为中心”之重要性,此论尤发人深省;在“现代启示”部分,杨华祥针对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坚持综合治理”、“用民本思想解决历史循环”等六个方面的借鉴启示,皆具有其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互动环节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看待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等问题,主讲人和主持人一一做了回答。听完讲座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的了解,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金融19级邓骁同学说道:“杨老师的讲座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中,都能找到古代思想的影子。”国贸18级李希瑞说:“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思想对当代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因此,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特点,总结其中失败或不合时宜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扬内在核心价值,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