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28至8月15日,化环学院青梦志愿服务队深入武汉畔湖社区青少年空间“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以“科学科普探秘之旅”为主题,打造“趣味实验+安全实践+创意手工+非遗传承”四大板块多元课程体系,带领社区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奥秘、传承文化根脉,收获别样的暑期成长。
趣味实验引路 点燃科学探索热情

志愿服务队以“趣味实验”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操作。在“紫甘蓝pH魔法”实验中,青少年通过观察天然指示剂遇酸碱的变色现象,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二氧化碳的捕捉”课堂上,志愿者亲手完成气体制备与收集,直观感受气体性质。青少年化身 “小科学家”,在动手操作、细心观察中主动思考,科学探究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安全实践护航 筑牢自我保护防线

针对青少年安全教育需求,志愿服务队特别设置安全实践课程。在“灭火中的化学”课堂上,志愿者通过模拟灭火实验,帮助青少年掌握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防溺水试验”中,志愿者借助模型演示与自救演练,强化青少年水域安全意识。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可操作技能,为青少年筑起自我保护防线。
创意手工赋能 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意手工课”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电’美术家”课程中,青少年在志愿者指导下组装简单电路,在光影变化中探索电学基础;“非牛顿流体”制作活动中,志愿者亲手调配“神奇液体”,使青少年感知物质状态变化的科学魅力。课程鼓励青少年打破思维定式,在创意实践中激发创新潜能。
非遗传承润心 厚植传统文化自信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队特别开设非遗传承特色课程。“钟鸣楚天”通过编钟模型制作,让青少年感受古代音乐智慧;“戏传千年”以戏曲脸谱绘制,介绍戏曲文化;“漆彩童年”带领青少年体验漆艺制作,领略传统工艺魅力。课程将非遗技艺与科学探究相结合,让青少年在动手中爱上传统文化。

此次志愿活动创新构建“高校学科支撑 + 社区场地保障”的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建志愿者团队开发特色课程;社区整合场地资源,精准对接青少年成长需求,实现校社资源互补、优势叠加。活动不仅为社区青少年带来了充实有趣的暑期课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科普下乡”与“文化润心”的双重目标。
青梦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踪学生和社区的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此次校社联动的实践探索,既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也为社区青少年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为新时代青年志愿者队伍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教育振兴提供了实践范例。
(审核: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