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仲夏时节,万物繁茂,爱与陪伴也在社区的课堂里悄然生长。今年暑期,外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兵分两路,分别走进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丽水社区和江岸区多个基层社区,开展爱心托管服务。团队依托专业优势与青春力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形式、打造多元实践课堂,将“双语赋能”融入社区实践,通过多元课程与暖心陪伴,为学龄儿童筑起安全快乐的暑期港湾,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展现了外语学子服务社会、挺膺担当的青春风貌。
青春志愿力量,坚守温暖童心
外语学院与金银湖街道的共建合作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这份绵长情谊不仅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有“量身定制”的专业温度。

今年,在丽水社区的志愿服务现场,7名外语学院志愿者再度扎根一线。身着橙色马甲,他们每日提前到岗整理教室、迎接孩子,用细致服务开启每日托管时光。他们设计的“双语秦简文化宣讲”“英语小课堂”等特色课程,让外语学习融入文化传播;而将大别山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搬进情景剧的“三大精神故事会”,更让思政教育变得鲜活——当孩子主动分享“爸爸是疫情中的快递员,也有抗疫精神”时,课堂瞬间成为真挚的情感交流平台,志愿服务的意义也随之升华。
传统文化新表达,双语浸润育自信
如何让传统文化远离“说教感”?两地志愿服务队给出了共同的答案——志愿者们以“体验+创造”为主线,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亲近文化、建立自信,让传统文化成为可触摸、可创造的鲜活体验。

在丽水社区,志愿者将“文化传承”融入多元课程:手工课上,孩子通过武汉面塑体验触摸武汉本土传统文化的肌理,指尖揉捏间感受非遗魅力;双语课堂里,“秦简文化宣讲”打破语言壁垒,志愿者用双语解读古老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传统文化与国际视野同频。江岸区托管班的毛笔书法课上,志愿者从握笔姿势教起,让孩子在笔墨挥毫间体会汉字的横平竖直与东方美学;脸谱绘画课上,结合戏曲知识讲解色彩寓意,孩子用颜料在空白脸谱上勾勒创意,在“画脸谱”中读懂传统戏曲的文化密码;切扇制作课上,从扇面裁剪到扇骨固定,志愿者全程指导,让孩子亲手完成专属折扇——当孩子举起自己制作的折扇时,传统工艺的美感与“亲手创造”的成就感交织,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发芽。
实践赋能成长,公益融于课程
暑期托管绝非“课业辅导+看管”的简单叠加,两地托管班均以“全面成长”为导向,让孩子在暑期收获知识、技能与品格的多重成长。
丽水社区托管班的化学小实验、机械电力实验点燃孩子的科学好奇心,藏族舞蹈学习让孩子领略民族风情,内向的三年级女生小雅在游戏互动中勇敢念出英语单词,正是“素养课程激发自信”的生动写照;而江岸区托管班通过团课让孩子认识党旗、国旗、军旗等,在红色教育中树立理想信念,多元课程共同助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江岸区托管班第二期更以“爱心义卖”为核心,将孩子的手工、书法、脸谱作品转化为公益力量——当孩子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市民介绍“买它的钱会捐给希望工程”,当义卖款项全部用于帮扶困境儿童,孩子不仅体会到“作品的价值”,更在心中种下“奉献与责任”的种子,实现“实践成长”与“公益认知”的深度融合。

从金银湖的“十年相伴”到江岸区的“创新实践”,外语学院始终以 “双语赋能” 为特色抓手,以 “志愿力量为基、文化传承为魂、实践成长为核”,将“用双语讲好中国故事、以专业践行育人初心” 的理念深植基层。此次暑期托管活动不仅是学生锤炼专业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真实写照,也是学院推动“志愿服务+社区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未来,学院将以更丰富的双语课程、更专业的志愿服务,为更多孩子的暑期添上明亮色彩,让青春力量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审核:何敏)